理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林业建设取得主要成就

十一五是理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低温雨雪冰冻、严重暴雨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灾害恢复重建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依托一条走廊,构建三大基地的经济发展思路,我县林业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提高林业整体效益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技创新为先导,增加森林资源、恢复森林植被、生态环境为已任,建设长江生态屏障为目标。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发展造林绿化成果,积极投身到两大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实现了资源增长,生态环境优化,效益提高的林业建设目的。我县林业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理县地处长江上游,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25个热点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边缘,地处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属四川盆地西缘高山峡谷山岳地带,区域气候明显。根据2008年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资料统计,理县幅员面积647.7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共360.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5.7%,总蓄积量1763.38万立方米,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重点地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十一五以来,理县林业狠抓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两大工程和其他林业工程建设,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2004年的40.7%上升到2010年的41.6%,净增0.9个百分点在生态脆弱区及生态重要区建立以保护水土、固土固沙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防护林体系面积183.69万亩,占有林地总面积187.16万亩的98.15%,使理县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障。从2006年至2010年底全县共计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85万亩;封山育林4.9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配套封山育林面积0.7万亩;年实施森林管护151.26万亩;完成育苗面积45亩,共培育苗木共计356万余株;以现有国家级森林有害生物监测点为主,建立了6个县级监测点,对我县森林有害生物进行全面有效监测预防;加强森林病虫害除治,十一五林业有害生物发生15.77万亩,防治面积7.71万亩,作业防治面积34.75万亩,防治经费149.64万元,木材检疫185.55立方米,苗木产地检疫93.20亩,苗木调运检疫473.4万株,苗木复查91.79万株;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五批次,义务栽植各类树木30万株;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绿化300亩、中幼林抚育工程1万亩、州级植被恢复人工造林0.2万亩及补植0.54万亩、理县花椒产业化基地建设0.3万亩等工程。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较好保护与恢复,全县无一起森林火灾发生,实现了省、州下达0.08‰的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指标,森林防火取得连续31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的优异成绩。

理县现已初步显现出以环城、环镇、环村绿化为点,以河、渠、道、堤绿化带为线,以优质果品基地为面,点、线、面结合,乔、灌、花、果、草搭配,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网络体系。

(二)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因理县恶劣的立地条件和高山峡谷地貌,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全县林业由以采伐利用森林资源及时转变为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建设中,在恢复森林资源建设的同时,营造了以岷江柏、油松、辐射松、云杉等生态树种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多是以防护林为主,对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理县森林碳汇项目

理县森林碳汇项目属“中国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是全球首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FCCB项目),通过造林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实现最高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最佳水土保持效应、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当地农民的富裕等多重效应相互重叠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可使人们对森林多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带来林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可为我国引入造林绿化资金开辟一条新渠道,使得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强,同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回报时代的到来。也打破传统意义上对森林价值的认识,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

理县作为四川省率先实施碳汇项目的五个县之一,于2007年开始实施,到20105月,全部完成造林任务,总实施面积747.8公顷,占全省实施总面积2251.8公顷33.2%。于200911月底,川西北森林碳汇项目同香港低碳亚洲有限公司签订了川西北森林碳汇项目减排贸易三方合作协议,标志川西北森林碳汇项目进入市场交易阶段。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将为甘堡和薛城实施的五个村带来经济利益。根据所签订的协议,碳汇收入按73比例分成,即大渡河局占70%,项目实施区农户占30%,涉及到的理县2个乡(镇)5个村,共480户农户2102位村民,都将分享碳汇林带来的收益。预计在第一个项目计入期20年,当地老百姓可获得200余万元的碳汇收益分成。

2.木质能源林建设理县薪炭林建设项目

理县薪炭林建设项目属农村小型公益林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设主要针对理县生态治理及解决当地农户生活用柴。项目于2004年开始项目申报及完成作业设计工作,2005年开始实施,建设规模为4000亩,建设地点位于理县桃坪乡及通化乡境内,项目建设总投资为65万元。

3.理县花椒、核桃产业化基地建设

为改善理县花椒品种,引进新的品种,我局积极争取资金,向朴头乡等11个乡镇发放青花椒苗木13.5万株、大红袍苗木4万株,同时引进云南漾濞优质核桃在适宜乡村进行栽植推广200亩、6100株,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4.木质原料林建设理县辐射松生态产业建设项目

理县辐射松生态产业建设项目主要是针对理县生态治理和解决当地农户生产生活用材。项目于2003年开始项目申报及项目作业设计工作,2005年开始实施,建设规模为1500亩,建设地点位于理县薛城镇及木卡乡境内,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0万元,目前项目受牛羊等牲畜的危害,现阶段生长状况不容乐观。

5.协议保护项目

通过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积极争取,在薛城镇马山村实施协议保护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将为马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精神面貌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通过项目实施中的集体经济林和个体经济林建设,以及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马山村经济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贡献。

(三)林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民生改善迈出实质性步伐

1.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我县已于2010年底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顺利通过省、州检查验收。我县林改主要是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方式进行,完成林权宗地外业堪界313宗,面积109.1万亩,完成100%。内业运用GIS系统建设进行宗地图的制作,发放林权证95本,股权证9536本。林改涉及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2个居委会,受益人口9559户,36595人。落实林改工作经费达173.74万元,各乡镇按每村3000元补助到各乡镇。全县集体林面积109.1万亩,全部明晰了产权;集体林确权率、林权登记合格率、股权登记合格率、林权纠纷调处率、档案管理综合合格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为100%,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为林区稳定的大好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落实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

我县现已实施集体所有公益林生态补偿1046735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004705亩,省级公益林42030亩。

(四)灾后重建林业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县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面对灾难,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紧紧围绕重建“生态理县”、加快建设“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强势推进灾后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分别实施完成理县灾后生态恢复建设林地修复及灾后森林生态系统监测项目,涉及10个乡镇(林场)60个村,面积100000亩,其中:人工造林20000亩(重点治理工程1300亩、一般治理人工植苗造林18700亩);人工点撒播30000亩;封山育林50000亩。理县灾后退耕还林工程林地补植补造建设项目,涉及13个乡镇17950亩,其中:补植16449.5亩,补造1500.5亩。四川理县米亚罗自然保护区“5.12”特大地震灾后大熊猫等保护及栖息地恢复项目,涉及两个林场,面积15500亩。理县林业局灾后生态修复木卡良种繁育基地修复建设项目建设600亩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五)理县生态功能评估

1森林资源特点

林地权属以国有占较大比例

在全县现有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173914.95公顷,占72.27%;集体林地面积65220.66公顷,占27.10%;其他权属林地面积1500.00公顷,占0.63%

由此可见,国有林林地资源占较大比重,应加强国有林保护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保护集体林和其他权属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保护和经营管理好境内的森林资源,实现森林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林种结构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

在全县现有林地中,防护林面积占98.52%,用材林占1.20%,薪炭林占0.20%,经济林占0.08%,防护林占绝对优势。

因此,加强防护林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该林区的首要任务。

森林建群种以冷、云杉等暗针叶林为主,针叶树多、阔叶树少

在全县现有林分中,冷杉面积75559.65公顷、蓄积11960677立方米,分别占48.10%67.83%,云杉面积35281.65公顷、蓄积1842784立方米,分别占22.46%10.45%,故该林区森林的建群种以冷、云杉林为绝对优势。

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40635.61公顷,蓄积17633768立方米。其中针叶树面积149572.2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2.16%,蓄积17229988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7.71%;阔叶树面积(含灌木林)91063.39公顷,占37.84%,蓄积403780立方米,占2.29%

由此可知,全县森林结构总体表现为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树多、阔叶树少,森林抵御火灾、病虫害能力较弱。因此,林区应加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御工作。

2理县生态功能评估

理县现有林木生长发育较好,森林健康程度属亚健康标准。综合森林蓄积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枯枝落叶厚度等8个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对现有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理县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评定综合得分值介于“1.5-2.4”之间,其功能等级为

二、“十二五”理县林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理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林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生态建设优先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生态需求已成为全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哥本哈根协议》明确指出,减少由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加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至关重要,现在世界各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善全球生态环境,而发展林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大力发展碳汇林业,走节约型、友好型、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

理县地处长江上游,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25个热点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边缘,地处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属四川盆地西缘高山峡谷山岳地带,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林业生态建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意义重大。随着森林分类经营及下步林地保护规划政策的实施,各级公共财政支持生态建设投资的持续增加为理县林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促进森林生态保育,加快国土生态恢复,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呼声,使生态林业建设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

(二) 西部大开发赋予林业建设重大历史使命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措施和切入点,成为西部大开发五大战略重点之一,这赋予了林业建设重大的历史使命,林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四川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汶马高速公路建设途经理县等都给林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三)国家对灾后重建的继续支持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国家、省正在研究制定促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专项规划,将继续加大对地震灾区的支持。同时,我县与湖南援建省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必将有力增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理县经济社会发展振兴。

(四)多种资源与综合开发潜力巨大,林业产业发展具有区位优势

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多资源的基础产业。阿坝地区地形地貌多姿,林地广阔,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城乡绿化与林业产业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原生态旅游产品和花卉需求日益扩大,高原动物和森林药材、山野菜等各种绿色林产品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多种林产品资源与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这是林业优于其它产业的一个独特优势,是林业扩展市场的良好条件。

(五)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给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理县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之一,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确定为“理县杂谷脑河流域干旱河谷区水土保持及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已确定由理县林业在“十二五”期间内实施,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理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将给理县的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我县林情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基础薄弱,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生态治理依然艰巨,林业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理县的林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理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我县剩下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基本上是干旱河谷区,立地条件极差,植被稀少,日照强烈,土壤脊薄,极度干旱,是全县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森林生态治理、恢复植被都极为困难,这对在该区域上进行林业产定发展构成一个巨大的难题。表现为苗木成活率低,重造、补植量大,成效难于保证,即使采取浇灌措施也难于保证成效。加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进展。

三是适宜我县特色的林业产业还未形成。受自然条件及区域经济实力不足的限制,理县林业产业发展缓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项目规模小、产品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等的一系列问题,林业产业仍处于经营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林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较低,林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不够明显,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高要求。

四是林牧矛盾依旧突出。部分乡镇、村仍存在牛、羊等牲畜的敞放现象,对苗木破坏较为严重,对巩固生态修复成果造成较大影响。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一、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理县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以林业可持续发展、兴林富民为战略目标,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为基本方向,以提升林业产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为核心,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不断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环境;确保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理县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2.3%以上,初步建立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城乡绿化林为补充,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地区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政策基本落实;扩大县域森林面积,逐步提高碳汇交易水平;为强势构建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建设优先,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积极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大力丰富生态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把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放在首位,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原则

从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是林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林业建设应采取政府扶持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着力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兴林富民,和谐发展。

(三)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遵循理县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保护与发展并重,科学合理地经营利用森林资源。

()坚持生态建设与城乡园林绿化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理县。整合生态建设与城乡园林绿化一体化的项目、资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五)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原则

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林产业建设项目、生态文化建设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健全与现代林业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科技对林业建设的贡献率,建设理县高效、集约、持续的现代林业;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完善城乡绿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依法治林。

(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

理县林业建设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争取和高效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府资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林业建设意识,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

 

第三章   林业主要建设任务

 

结合理县的实际,通过加快生态建设,到2015 年,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高。理县林业主要建设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杂谷脑河流域为重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积极争取实施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工程。全县林地面积增加5.7万亩,其中新增人工造林成林面积2.2万亩、封山育林成林面积3.5万亩。 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率由十一五末的41.6%达到并稳定在42.3%以上。活立木蓄积量由“十一五”末的1763万立方米增加到1813万立方米,净增50万立方米。

1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完成封山育林任务3万亩;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强化管护措施的森林管护面积1797349亩,其中:国有林管护面积750614亩,国家级集体林公益林管护面积1004705亩,省级集体林公益林管护面积42030亩;实施国有中幼龄林抚育任务18000亩。

2退耕还林工程:争取新增并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配套封山育林任务0.5万亩;争取完成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以优质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基地10000亩。

3.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 :实施“理县杂谷脑河流域干旱河谷区水土保持及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完成干旱河谷区工程造林2000亩;完成荒山造林成效巩固10000亩。

二、争取实施“十二五”支持四川藏区涉林重点项目

1.新建早实核桃基地。建设任务5000亩。主要在理县朴头乡以下高半山适宜的荒山荒坡,弃耕地集中成片栽植优质、矮化、早实核桃。

2.沙棘基地建设。建设任务10000亩。在理县十三个乡镇开展野生沙棘低效林的改造,并在适宜的荒山荒坡,弃耕地引进优质沙棘集中成片栽植。

3.中幼龄林抚育。建设任务50000亩。主要对理县国有林场和十三个乡镇村集体林中的中幼林进行抚育。抚育方式为:抚育间伐、透光抚育、修枝、割灌等。

4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建设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3-6个,其中:驯养繁殖野生山鸡基地1-3个;驯养繁殖野猪基地基地2-3个;驯养繁殖林麝(獐子)基地1个。计划在米亚罗镇、杂谷脑镇等乡镇选择适应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区域实施。

三、全县109.1万亩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配套政策健全

全面启动我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工作重心转向进一步深化林改成果,完善和落实配套改革工作。抓好落实完善生态公益补偿,积极引导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林地规模经营力度,促进林农持续增收;探索森林资源保险业务,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构建新的林业发展支撑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稳妥地做好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促进林农增收,林业增效。

四、建立健全集体林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县现已实施集体所有公益林生态补偿1046735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004705亩,省级公益林42030亩。根据国家、省的相关政策,建立符合理县实际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公益林补偿机制,公益林补偿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财力的增长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对生态效益直接受益或对生态造成损害的单位,应当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及对所有者的补偿。

五、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政策基本落实

规划目标是完善和加强林地保护,转化和优化林地利用方式,确保全县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目标的实现。目前已完成我县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林地落界、规划框架的编制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全县林地划分为三个林地保护利用功能区,即米亚罗特种用途林功能区、河谷特色经济林及植被重点恢复功能区、杂谷脑河水源涵养林功能区三个区域。优化林地保护格局,以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林地保护为核心,全县公益林保护为重点,建立全县林地综合保护格局。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公益林与商品林的结构是否调整,实施森林质量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加强林业经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六、林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一)完善林火监测系统建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8‰以内,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十二五期间新建宣教设施宣传碑36座、新建宣教设施检查站5个、森林火案侦查勘查1套、大型装备车辆及接力水泵13辆、扑火机具及其它防火设施设备若干、车库及物资储备库、林火视频监测系统。

(二)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的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森林病虫害监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防治率达到85%,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成灾率小于0.3%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建立1个中心测报点,5个基层网络点,设立固定、临时标准样地30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立药械库1个,标本室1个、病虫实验室1及购置实验设备一套;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建立检疫检查站1个、检疫检测中心1个、除害处理中心1个(建设规模2600平方米)、设备设施36套、测报防治检疫车6台。

七、加强高原原生植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

建立米亚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米亚罗CBIMS(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建立米亚罗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制定1个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全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清查;大熊猫、金丝猴、麝类等珍稀物种栖息地生境调查,受损生境恢复技术研究,植被恢复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廊道试点建设(3000亩);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恢复重建(400)及配套设备;保护区内滑坡体控制和治理(1200亩);保护区内开展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物多样性监测、野外巡护,建立监测监控系统。

八、扎实开展薛城苗圃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理县林业局国有薛城林场苗圃位于四川阿坝州理县薛城镇的长河坝,原有面积78.95亩,苗圃每年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优秀种苗达100万株,是理县的骨干苗圃。将其扩建为面积100亩的示范推广基地苗圃,主要开展适应干旱河谷区及荒漠化地区造林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栽植。

九、稳步推进理县森林公安局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完成理县森林公安局装备建设,购置办公设备、通讯设施设备、侦查技术装备等;信息化建设,购置指挥通信装备、无线通信装备、信息网络装备等;交通工具建设,购置警用车辆;五小工程建设(小食堂、小健身房、小浴室、小娱乐室、小阅览室”570平方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

十二五期间,全县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构筑绿色屏障,再造秀美山川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新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造林绿化列入各乡镇目标考核,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二、依托工程造林,强化生态建设

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协调发展。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加快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继续着力治理生态问题。在城镇、村庄、道路、河渠两侧等人口聚集区,结合三化一片林省级重点绿化工程,加快建设生态景观林,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建设

针对全县林业产业尚处弱势的情况,通过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林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突出抓好核桃经济林、森林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发展,促进我县林业产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大对林下养殖的扶持力度,使其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为加快全县林业产业化进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推广

要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意识,把落实好封山育林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抗旱节水栽植技术、林木害虫防治技术等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极大地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提升造林绿化成效。

五、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社会造林

一是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加快宜林三荒使用权的流转,促进社会造林工作的快速发展。二是落实以项目竞争招标制为重点林业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社会造林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工程管理,推动社会造林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要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民营造林大户和企业造林,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培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扶风林业更好更快发展。

 

附件下载:

审核: 责编: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