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和实现全县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县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文件要求,特制定理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
“十二五”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社会宏观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要求,“十二五”期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改革的深入将对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力。卫生部门要改革创新,努力谋求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对加强基层卫生基础、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统筹城乡卫生发展重点在加强基层基础,卫生事业发展薄弱点在基层基础。因此“十二五”是我县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阶段,卫生部门要始终把坚持统筹城乡卫生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卫生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紧抓机遇,着力做实基层,强化基础。
(三)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能力和水平的期盼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如何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如何适应医学模式,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的转变,需要卫生部门深入研究,改变服务模式,提升能力水平,加快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主动去适应这一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全方位改善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投入机制,充分体现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让居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工作效率;坚持强化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农村卫生和社县卫生,全面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强化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模式,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和城县社县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优化和提升县乡卫生服务功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参保率均稳定在98%以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并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医疗服务持续改善,诊疗能力明显提升,公益性质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得到满足,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卫生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使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主要指标
居民健康水平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到2015年在2010年末的基础上争取提高1岁左右;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在2010年末的基础上;孕产妇死亡率降至8/10万以下;
公共卫生服务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持平或下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全面实施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常规计划免疫接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60%以上。孕产妇管理率达95%以上,7岁以下儿童管理率达到95%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
服务能力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率达100%。乡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
科技人才建设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30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率达100%。全县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全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乡村医生通过学历转化教育,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水平。
基本药物制度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100%。
医疗保障制度 新农合人口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卫生机构建设 完成理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任务。
卫生信息网络 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县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行信息资源统一采集与综合利用。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城乡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全县城乡社县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培养。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县城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普遍轮训一遍。加强对口支援、专家社县坐诊工作。进一步推进县医院与乡镇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工作。继续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前到基层服务的工作制度。推进县级专家到乡卫生机构坐诊工作,积极开展卫生科技下乡活动,以多种形式组织知名专家、适宜技术进社县、到农村。
(二)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切实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围绕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强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项目执行、现场处置、实施检测能力,努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到2015年提高到30元/人·年。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基本公共卫生ABC三类服务包,逐步增加三类服务包的服务项目,提高城乡居民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扎实推进服务项目实施。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标准和工作流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努力提高实施项目覆盖率。继续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效控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不断完善结核病医防合作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干预措施。强化预防接种基础管理和信息管理,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提高妇女病查治覆盖率和婚检率,努力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全面落实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和免费补服叶酸预防新生儿缺陷工作。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卫生应急网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生产单位等重点部位以及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的卫生监管。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游泳场所、住宿业等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扎实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工作,全面提高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和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不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进一步普及健康素养和卫生防病知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
(三)完善发展新农合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
以提高新农合管理质量和参合群众保障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全县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规范基金管理,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提高新农合管理服务水平,推广新农合参合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实现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市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市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加大基金使用与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新农合财务审计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总额预付、定额付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相结合的综合付费方式改革,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上涨水平。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新农合信息对医疗服务的规范、引导作用,让新农合更好地发挥保障农民健康的积极作用。
(四)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努力控减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认真做好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加强用药管理,确保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建立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补偿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基本药物制度有效实施,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确保政府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五)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努力探索医院改革与发展新路径
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实现“患者满意、医院满意、政府满意”的改革目标。
(六)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医院工作整体水平
以加强医院基础管理为核心,全面提高医院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医疗机构凭证执业率达100%。狠抓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不断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注重医患沟通。组织开展“满意窗口”创建活动,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宗旨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减少服务环节,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患者的工作效率。积极开展预约挂号,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改善城市社县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团队服务,推行责任医生制度,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加强医院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重视和加强基层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提高基层急救能力和水平。巩固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创建成果,探索建立全面改善医疗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医疗卫生人民满意工程。
(七)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振兴中医药事业
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实施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县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中,注重运用中医药医疗保健技术和方法,居民健康档案要体现中医药服务内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医保和新农合中的报销比例。加强城乡社县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快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实施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三名”战略,提高公立中医院综合发展水平。
(八)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制定并实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成长机制。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政策待遇,大力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提高诊疗技术能力。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在职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各类医师和护士定期考核制度。加强临床护理、卫生监督、疾病控制队伍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四、“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转换机制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着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方向,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和责任医生制度,逐步实现社县首诊和双向转诊。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
(二)完善和落实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补偿政策
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责任,做到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将资金重点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疾患防治、妇幼保健、社县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领域。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卫生建设。
(三)加快人才培养
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公共卫生、医疗专业、社县卫生服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发挥重点学科对聚集、培养人才的作用,以推进项目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有重点地做好社县全科医疗卫生培训、学科骨干培训和中医临床专业骨干培训,以继续教育促进人才成长。多渠道吸引骨干人才,完善学科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中医“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鼓励全县中医药工作的继承和创新,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统筹协调社会力量推进规划实施
卫生事业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与幸福,组织实施好“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需要政府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力量,密切协作,合力攻坚,加快推进规划实施步伐,形成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