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1

第一章  总则... 2

第一节  规划编制的目的... 2

第二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2

  规划编制的依据... 2

第二章  理县资源基本情况... 4

第一节  理县基本概况... 4

第二节  资源情况... 5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4

  指导思想... 14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4

第三节  目标任务... 15

第四章  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17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 17

第二节  矿产开采规划分区... 18

  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生产技术... 19

  设立新建矿山的准入条件... 18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20

  充分利用地质市场的资金、资源... 21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21

第五章  土地整理及基本农田保护... 23

第一节  土地整理... 23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23

第六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开发战略... 25

第一节  基本原则... 25

第二节  发展重点... 27

第三节  发展战略构想... 28

  旅游产品(项目)开发... 28

第七章  其他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 30

第一节  水电开发项目... 30

第二节  岷江上游森林恢复... 31

第八章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32

第一节  目标任务... 32

第二节  本原则... 33

  主要措施... 33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区一模范”的宏伟目标,实施好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切实落实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更好地统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编制《理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

《理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是落实资源宏观调控和各项资源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具有整体控制作用。《理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安排既要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又必须符合资源保护布局安排。

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制度,从辖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出发,预测和协调各部门、各乡镇各类资源利用的数量和布局,明确各类控制指标,初步确定资源保护、开发任务,阐明规划期内全县资源利用战略、明确保护与开发利用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对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规划编制的目的

《理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的目的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同时,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构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框架,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理县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保障措施,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组织、有领导、有重点、有秩序地深入开展。

《规划》是推进理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指导性规划文件,是各行业、各部门编制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随着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推进,县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二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编制的范围为理县行政管辖的49乡,规划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45601人。详见理县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图。

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第三节  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1)《风景名胜区条例》;

22)《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2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24)《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5)《理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26)《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7)《理县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28)《四川省理县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

29)《理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0)《理县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1)《理县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二章  理县资源基本情况

第一节  理县基本概况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地处北纬31°1145″~31°5503″,东经102°3246″~103°3032″,县境东西长858公里,南北宽80.5公里,幅员面积为4318平方公里。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

理县行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县辖9个乡4个建制镇,即木卡乡、通化乡、桃坪乡、夹壁乡、朴头乡、甘堡乡、蒲溪乡、上孟乡、下孟乡、杂谷脑镇、古尔沟镇、米亚罗镇、薛城镇。全县共有81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县政府驻杂谷脑镇。

县境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邛崃山脉东部边缘,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由高山向高原过渡。境内山体高大,峡谷幽深,是一个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地貌类型区,其中以中山地貌类型为主。全县最低海拔1422米,最高海拔5299米,平均海拔2700米。随着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自下而上形成河谷→半山→高半山→高山→极高山(或高平原)的立体地貌特征。

理县大部分地区属干旱河谷气候类型,季风气候特点明显。主要受西伯利亚西风气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晴朗、多大风;夏季温凉,降水相对集中的天气特点。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因而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变化显著,从河谷到高山形成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冻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山地立体型气候特征。土壤、气候、植被乃至农牧业生产都具有明显的山地区域垂直分布差异,呈高山主体的多层次分布结构特点。

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1.5℃,极端最高气温35.5℃,最低气温零下-11.0℃;年平均降水量619.85毫米,各地差异较大,一般在386.7毫米——817.7毫米之间;无霜期在184天左右。

境内河流溪沟纵横密布,大小支流有48条,天然高山湖泊95个,常年蓄水量在1.13亿立方米以上,统属长江流域岷江水系。杂谷脑河为县境内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由西北流向东南,横贯全境,全长157.4公里,流域面积4630平方公里,县境流长146.4公里。全县河流多年平均地表流量32.78亿立方米、径流深760毫米;河流水流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理县境内地质结构属龙门山断裂带中断。

理县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又是四川西北高山峡谷水源涵养用材林区之一。境内植被种类较多,天然覆盖率较高,森林覆盖率达44.2%。现有林地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集中分布于米亚罗、夹壁、古尔沟、朴头、杂谷脑、上孟等乡镇。

全县土壤分为9个土类,15个亚类,17个土属,27个土种。

第二节  资源情况

一、国土资源情况

理县国土总面积为4318平方公里,土壤分布呈“垂直”特征,主要农耕土壤分布规律是:冲积土分布在沿河两岸一、二级台地区;灰褐土分布在14751850米低山河谷,褐色土分布于18502750米的中山地带,山地棕壤土分布于27503850米高山带,土壤较瘠薄、石砾含量高,PH6.4-8.4为中性至微碱性。

2008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全县耕地面积3066.61公顷,占总面积的0.71%;园地面积2341.78公顷,占总面积的0.54%;林地面积244067.91公顷,占56.52%。草地面积141278.39公顷,占总面积的32.7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69.29公顷,占总面积的0.2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632.83公顷,占0.1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931.04公顷,占总面积0.69%;其他用地面积36331.35公顷,占总面积8.41%

其主要分布见下表。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行政区域

行政区域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其他土地

理县

431819.20

3066.61

2341.78

244067.91

141278.39

1269.29

632.83

2831.04

36331.35

杂谷脑镇

19012.64

363.84

215.64

12281.80

5261.56

213.84

31.87

50.17

593.92

米亚罗镇

66374.30

230.36

 

28668.37

28343.95

79.07

101.81

126.55

8824.19

古尔沟镇

50452.03

197.35

0.32

27467.00

17498.90

98.88

61.48

344.47

4783.63

薛城镇

25404.05

459.40

478.37

17908.39

5516.36

114.19

55.61

116.86

754.87

夹壁乡

36414.58

174.63

 

20998.45

14015.57

60.15

35.36

115.83

1014.59

朴头乡

85175.08

264.86

56.99

46458.47

23752.38

157.59

145.87

1605.01

12733.91

甘堡乡

11714.82

268.90

101.73

8682.01

2134.70

85.22

40.64

54.31

347.31

蒲溪乡

12223.19

210.81

33.02

9536.26

2235.16

23.03

9.87

12.68

162.36

上孟乡

72557.90

282.69

27.37

33524.20

33358.02

100.19

34.58

242.42

4988.43

下孟乡

7504.42

191.83

227.18

6442.70

106.53

178.82

22.51

38.49

296.36

木卡乡

4505.30

118.92

243.86

3248.52

615.01

34.46

17.76

32.22

194.55

通化乡

30875.51

155.62

362.52

23282.45

5881.00

54.86

42.08

56.75

1040.23

桃坪乡

9605.38

147.40

594.78

5569.29

2559.25

68.99

33.39

35.28

597.00

二、基本农田情况

理县在二次土地调查中调查的基本农田面积,由于受到2008年“5.12”特大地震的影响,基本农田的面积有较大的变化。详见下表。

理县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单位:公顷

项目

二调前面积

二调后面积

增减

 

2466.67

2350.11

116.56

杂谷脑镇

349.49

213.97

135.52

米亚罗镇

166.2

198.39

-32.19

古尔沟镇

244.93

166.25

78.68

薛城镇

272.9

425.54

-152.64

夹壁乡

172.49

162.63

9.86

朴头乡

130.26

114.39

15.87

甘堡乡

167.49

191.43

-23.94

蒲溪乡

153.3

194.89

-41.59

上孟乡

240.6

233.92

6.68

下孟乡

166.36

133.91

32.45

木卡乡

62.25

110.16

-47.91

通化乡

197.15

94.63

102.52

桃坪乡

143.25

110

33.25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基本农田耕地的变化,其中耕地减少了116.56公顷。

三、矿产资源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理县境内发现的金属非金属矿产有:金、铜、锡、铅、锌、钼、铁、铍、稀土及大理石、花岗石、辉绿岩、水晶、硅石、钾长石、石榴石,石灰石等17种。

区内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三多三少。

矿点,矿化点多,探明储量的矿床少:全县矿产地共有29个,其中矿点、矿化点有24个,占82.7%,矿床仅占17.3%,这些矿床,地质工作程度低,一般只能达到普查程度,难以提供工作程度较高的可供正规开采设计的资源储量。

金属、非金属矿种较多,可供开发的矿种少:全县有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品种多达17种,但可提供开发利用的仅有金、硅石、大理石、矿泉水等少数几个矿种,其它矿种还有待于加强地质工作,获取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

估算的资源量较多,但可供开发设计的储量少:区内虽然估算了各种矿产的资源储量,但这些资源储量的级别低,例如岩金资源储量为主,约占87%,资源储量的可靠程度低,难以作为开采设计的资源储量依据,还有待于进一步投入,提高地质工作程度,提高资源储量级别。

这种三多三少,一方面说明了我县境内的矿产资源较丰富,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由于这些矿产投入勘查的地质工作力度不够,地质工作程度低,今后只要加强地质工作,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我县的矿产资源利用程度。

四、农业资源

全县有耕地3066.61公顷。粮食作物:有6个大类47个品种,主要出产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其次是薯类、豆类;经济作物:有4个大类35个品种,主要出产有苹果、花椒、核桃、甜樱桃及各类蔬菜;优势资源:有蔬菜、花椒、核桃、甜樱桃、鲜食葡萄。我县是成、渝二线秋淡蔬菜基地,已建成基地17902亩,目前,已有大白菜、莴笋、土豆、萝卜、蕃茄、花菜6个农产品获四川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古尔沟已成为四川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镇。在畜牧业方面:牦牛、圈养山羊育肥养殖及分级加工是我县潜在优势产业,全县天然草场有效面积141278.39公顷,理论载畜量130794个羊单位,2010年年底全县牦牛存栏19292头(合计96460个羊单位),羊存栏6156只,两项合计102616个羊单位,占全县天然草场载畜量的78.5%

五、水能资源

理县地处川西北高原过渡地带山区,幅员广大,河流溪沟纵横,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32.78亿立方米,天然湖泊总蓄水量1.1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共计33.91亿立方米。理县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杂谷脑河主干道及18条支沟流域上,共计45电源点,实际可开发量达120万千瓦左右,目前,已建成各类大小电站32座(未包括村级小电站),总装机89.93万千瓦,占实际可开发量的75%, “十二五”期间剩余水电资源可开发量20.02万千瓦。

六、生物资源

理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化,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从低到高分为河谷半山暖温带干旱河谷旱生灌丛草被(1900米以下)、中山温带灌木夏绿针阔叶混交林、高山寒温带夏绿针阔叶混交林、高山寒温带针叶林、高山寒带草甸植被、极高山冻源带稀疏低等植物六种类型,理县森林资源丰富,属于四川省川西高山防护林、用材林区的川西高山峡谷水源林、用材林亚区;经济林木中水果类以苹果为主,木本粮油类主要以花椒、核桃为主,特种经济林木类以漆树、黄柏、杜仲、沙棘为主;农作物品种类别上有粮食作物共12个类,13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约4个类,35个品种;药用植物资源有76270种,主产100多种,如虫草、贝母、羌活、独活、黄芪、当归、天麻、党参、灵芝等;动物药材20余种,如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猴髓等;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名贵的有灵芝、白木耳、蘑菇等;理县境内山高谷深,有宽阔的森林和疏林草地,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包括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牛羚、金丝猴、灰金丝猴、野驴等,观赏鸟类有杜鹃、黄鹂、画眉等。

理县的野生珍惜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植物共计1815761547种,其中分布的重点珍贵保护植物属国家I级保护的有3种:红豆杉、珙桐、独叶草;国家II级的7种:有岷江柏、四川红杉、连香树、水青树、厚朴、油麦吊云杉、圆叶玉兰、红花绿绒蒿。

全县野生动物有兽类75种、鸟类210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鱼类12种,合计有脊椎动物324种。鉴定到属种的昆虫有287种,隶属于14目,71科,229属。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珍贵稀有动物13种:大熊猫、豹、云豹、金丝猴、林麝、马麝、牛 羚等;二类保护珍稀动物有36种:猕猴、黄猴、黑熊、棕熊(马熊)、小熊猫、盘羊、岩羊、鹰类、雪鸡、藏马鸡、蓝马鸡、锦鸡、绿鸡、婴鹉、白腹黑啄木鸟、石貂丛林猫、金色猫、雪兔、斑羚、鬣羚、白臀鹿、豺、藏血鸡、猫头鹰等。

七、旅游资源

理县境内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990年代后的持续经营,2007年全县除拥有开发较为成熟的景区桃坪羌寨文化旅游区、毕棚沟生态旅游区、古尔沟温泉休闲度假区、米亚罗红叶观光区和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藏羌民族风情外,还有岩壁隋唐碑文、红军长征文化遗迹等不胜枚举的文化遗产。

理县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米亚罗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桃坪羌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朴头山隋唐石刻、无忧城遗址、杂谷土司碉群、筹边楼、薛城城门洞红军石刻标语、箭山古遗址和建威将军墓;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以及未列级文物23处。

此外理县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手工艺技、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以及游艺、传统体育等。其中民间舞蹈博巴森根、民俗羌族瓦尔俄足节和羌年进入了国家级名录。

  理县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分类

级别

数量

名称

自然保护区

省级

1

米亚罗

风景名胜区

省级

1

米亚罗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

1

桃坪羌寨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

7

朴头山隋唐石刻、无忧城遗址、杂谷土司碉群、筹边楼、薛城城门洞红军石刻标语、箭山古遗址和建威将军墓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3

民间舞蹈博巴森根、民俗羌族瓦尔俄足节、民俗羌年

八、米亚罗自然保护区

四川米亚罗自然保护区位于理县境内。一九九九年一月六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19992号)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麝类、金丝猴等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东经102°35-103°31′、北纬31°11-31°47′之间,总面积:160731.7公顷。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汶川草坡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小金县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相邻。海拔:1900 5922。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富集,据本底资源调查统计,保护区植物共计1815761547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其它珍稀植物36种;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0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米亚罗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种多样性

四川米亚罗自然保护区已知植物共计1815761546种。其中苔藓植物43科,104属,162种;蕨类植物2761173种;裸子植物61328种;被子植物1053981183种。已知的大型真菌隶属2个亚门,7个目,24个科;60个属,共计121个种。保护区有兽类7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鱼类12种,合计有脊椎动物325种。鉴定到属种的昆虫有287种,隶属于14目,71科,229属。

该保护区不仅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而且物种种群数量大,是巨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2、生境多样性

保护区共分出五个植被型组,十六个植被型,69个群系。海拔13002200m,干旱河谷灌丛带;海拔18002400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40036003800m,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36003800)~4500m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4500m以上为高山流石滩植被带。五个植被带内共有许多个群系。每一群系、群丛都是一大类生境,这些生境内部,对不同动物的来说都具有不同的小生境。再加上溪流、小沼泽、洞穴及房屋等生境,构成了米亚罗的生境多样性。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持着丰富的动物多样性。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国家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围绕依托一条走廊,构建三大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实现四区一模范的宏伟目标要求,坚持在资源开发中,做到一是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资源;二是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三是资源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产业转;四是市场配置资源;五是党委政府主导资源开发,集体决策,从严管理。要紧密围绕县“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理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理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发展经济  从理县实际出发,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资源潜力,形成并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统一的资源利用特色产业。

开源节流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并超前进行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提高资源的可靠性,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统筹协调  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集约利用”的要求,调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优化结构和布局,遵循价值规律,使资源开发利用适应市场变化。

对外开放  坚持全方位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

保护环境  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节  目标任务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发展环经济,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201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2600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200公顷。完成开发复垦整理1333.3公顷。

   本轮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

项目

现有耕地

(公顷)

保护面积

(公顷)

保护率(%)

现状人口

保护区块数

已设立保护区标志数

理县

3066.61

2200.00

83.97

34419

14957

13

杂谷脑镇

363.84

282.79

91.52

5081

1990

1

米亚罗镇

230.36

172.27

95.04

1143

551

1

古尔沟镇

197.35

92.67

57.39

2151

576

1

薛城镇

459.40

244.88

80.96

4571

2358

1

夹壁乡

174.63

168.86

95.51

1040

274

1

朴头乡

264.86

123.80

86.86

3230

916

1

甘堡乡

268.90

178.13

75.74

3294

605

1

蒲溪乡

210.81

125.60

78.83

1727

300

1

上孟乡

282.69

158.73

80.72

2714

613

1

下孟乡

191.83

155.87

78.64

2292

1227

1

木卡乡

118.92

113.40

94.19

1524

1787

1

通化乡

155.62

177.93

83.98

2810

1177

1

桃坪乡

147.40

205.07

91.28

2842

2583

1

2、努力保证建设项目用地  重点解决牧民定居行动、大骨节病移民搬迁、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集中区用地。

3、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  建立一个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及监控体制及监控管理制度,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实现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与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分制运行,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矿产资源的可供性;

改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状况,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条件,提供为县“十二五”规划总目标得以实现的矿产资源保障。

4、加强地质环境工作 我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已排查出隐患点363 处,“十二五”期间,全县尚需治理24处或搬迁灾害点 321户;建立健全现有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申报理县毕棚沟省级地质公园。

5、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完成全县各种资源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动态管理体系。

第四章  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开发应贯彻阿坝州政府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是:

一是必须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资源的原则;

二是必须遵循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建立长效利益共享机制的原则;

三是必须遵循资源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的原则;

四是必须遵循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

五是必须遵循党委政府主导,资源开发集体决策的原则。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

鼓励开发的矿种:有岩金矿、硅矿(含石英脉、石英岩),饰面石材(包括大理岩、花岗岩、辉绿岩),水泥用石灰岩、天然饮用矿泉水、浴用温泉等。

禁止在可耕地上开采砖瓦用粘土矿。

限制开采的矿种,及区域:限制在杂谷脑河中开采建筑用砂石,限制在江河两岸,公路两旁一定距离内开采矿产。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分区

一、规划区的划分标准

鼓励开采区及矿种:有一定矿产资源储量,矿产的市场前景看好,预期经济效益好,矿山开采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国家省、市、县急缺矿种。

限制开采区及矿种: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开发技术条件不成熟的,资源利用方案不合理的,市场前景差的,铁路及重要公路沿线两侧,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国家政策限制开采的矿种。

禁止开采区及矿种: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影响的,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进行采矿活动的重要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地质遗迹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军事禁区,重要交通干线及工程施工,水利设施的安全区。

二、规划区的设置

鼓励开采区(4个):K-1古尔沟神峰矿泉水开采规划区;K-2杂谷脑镇危关金矿开采规划区,K-3杂谷脑镇雪山矿泉水开采规划区;K-4杂谷脑镇危关硅矿开采规划区。

限制开采区(2个):X-1亚罗自然保护区中的实验区、缓冲区;X-2杂谷脑河中的建筑用砂石。

禁止开采区:国家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等。包括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省州确定的文物保护区等共10处。(见附表9)。

三、开采规划区的管理

县属各部门要支持鼓励开采区的开发,支持新建矿山扩大生产。在限采区内未经批准不得新建矿山,已有矿山不得扩大生产规模,并按有关安排实行限产、压产。禁采区内不得新建矿山,已有矿山由县以上政府逐步予以关闭。

允许开采区:除上述鼓励、限制和禁止开采区外为允许开采区,在区内开采矿产,应按责、权一致的原则加强管理做到有序的开发。

第三节  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生产技术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引导矿山实行规模开采,增强规模效应。

改变目前一些矿山采矿技术方法落后的状况,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的采矿方法,技术和工艺,提高选矿加工能力。

第四节  设立新建矿山的准入条件

新建矿山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矿产资源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必须符合下列准入条件。

资源条件:必须有具备资质的单位勘查提交的资源储量报告和国土资源部门审定登记的资源储量(砖瓦用页岩矿及建筑用砂石可适当放宽尺度)。

资质条件:必须具有与所建矿山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技术、人员、设备和资质条件,不具备资质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开采。

开采规模条件: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的资源储量相适应,不得低于最低开采规模。

规划布局条件:开采矿山必须符合本规划的分区要求,严禁在禁采区内兴办矿山,未经省和县以上国土资源部门批准不得在限采区内新建矿山或扩大矿山规模。

资源利用效率条件:矿山开采必须有具有资质条件的单位编制的矿山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的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应符合实际。

环境保护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条件和本规划规定的新建矿山生态环境准入条件。

安全生产条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具有安全生产的设施和措施。

设立上述条件的目的是使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得到各种技术条件的保证,使矿产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落到实处。

第五节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主要是提高采、选、冶的回收率以及提高矿产品资源的综合回收率。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必须逐步提高,采矿、选矿、冶炼技术水平,逐步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矿山开采设计的审批制度,督促矿山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设计进行采矿,严格杜绝乱采滥挖的现象。

对于伴生、共生矿产要进行综合利用,综合回收,禁止对有综合回收利用价值的复合矿山进行单一矿种的开采。

第六节  充分利用地质市场的资金、资源

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县内外、省内外的资金到本县,勘查各种矿产资源,开发各种矿产资源,要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要利用地质市场从贵州等省引进本县短缺的铝等矿产资源,支持县内企业到各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这样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充分利用地质市场,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满足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

第七节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一)总的要求

1、坚持矿山开发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矿山开发不能以牺牲地质生态环境为代价,二者必须协调发展,做到既要开发好矿产资源,又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好矿山的地质生态环境,达到“双盈”的目的。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轻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及地质灾害的发生。

3、完善动态监测的管理体系,加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的监测,对目前开发的矿山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提高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

县内岩金的开发选矿,对其剧毒的氰化物质,一定要加强管理,防止污染,对选矿液的排放要进行科学的监测,避免污染事故发生。

(二)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

1、新建矿山必须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准入条件

禁止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禁止用土法采选,冶金等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

禁止在主要交通干线及进入风景旅游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采矿;

新建矿山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三同时”制度及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制度,对申报材料不全的不予审批;

2、新建矿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规划。并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3、建立和实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年检制度和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促使采矿权人对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

(三)现有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

现有矿山要严格履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义务,做到矿产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同步进行。

严格执行矿山闭坑的审批制度,并做好闭坑后的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

要坚持“谁开采、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针对性的组织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对现有矿山进行定期年检和不定期抽检,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对污染环境严重的矿山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能完成的,实行关闭。

对现有矿山通过加强执法监督和建立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落实采矿权人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责任,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切实可行的治理,当前应重点开展对危关金矿及危关硅矿山的地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工作。

对闭坑矿山要视其情况责令前探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限期进行恢复与治理,对无主的闭坑矿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做好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开展地质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第五章  土地整理及基本农田保护

第一节  土地整理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理县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土地利用应实行外延增量和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为理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耕地资源保障。

农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及其它农用地面积的潜力。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将零星耕地归并,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生产力、增加耕地面积。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1333.33公顷,其中:坡改梯666.67公顷,加厚土层666.67公顷。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旨在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就要依法进行保护和管理。

一、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图、地块、村组和农户。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

二、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和基本农田保护通知书。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分解落实到村、到户。责任书上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界定范围、面积、保护措施、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奖惩事项等内容。

三、建立标志牌,明确保护措施和责任人。进一步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乡镇政府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片,村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片标志牌,标志牌上绘出保护片块示意图,切实作到了“面积、位置、标志、档案、责任”五落实。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由当地人民政府在明显位置长期向社会公布。

四、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

1、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2、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

3、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4、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5、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五、严格执行建设用地的管理制度

非农业建设应在一般农地和阶段性保护区内进行,避免占用基本农田。

第六章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开发战略

第一节  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旅游业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的影响,旅游需求对现代人类和对未来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过程所涉及的事项十分广泛和复杂,以及当前旅游业迅速膨胀形成的旅游环境危机。因此,在发展旅游业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考虑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又要考虑到在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同时,充分保障增进旅游业未来发展和以后居民的需求。

2.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产品为核心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实行准确而细化的客源市场定位,以客源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努力发现、挖掘、评议、筛选和开发旅游资源,设计、制作和组合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推向旅游市场进而引导市场、开拓市场。

3.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注重产品质量、形成规模、讲求综合效益的原则,优先开发交通状况好、可进入性强、景观质量高、浏览观赏价值大、区域开发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好的旅游景区,如桃坪羌寨文化旅游区、古尔沟温泉度假区、梭罗沟凉台沟景区、毕棚沟景区等。

4.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

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有衣、食、住、行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交往、沟通情感、交流信息、自我实现等需要。人的旅游需求是人类追求精神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科学的旅游规划必须研究人的需要、人的行为,准确地把握有一定支付能力、空暇时间及旅游愿望的游客数量,以及游客去向及旅游方式,科学分析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认真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旅游经历、高质量的服务、优良的接待设施和生活环境。

5.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原则

旅游发展规划的中心是构建旅游产业化的蓝图,旅游只有形成产业规模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产业化的本质是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社会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基础,实现了社会化的产业群,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关联带动功能和辐射渗透能力,才能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中的各行业、各部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市场化是旅游产业化的根本途径,旅游产业的发育和壮大要求开拓资金市场、优化产品市场、创造人才市场、培育信息市场、使各种产业要素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得到最佳配置和最优利用;国际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当代旅游早已突破国界的阻隔成为国际性的人群流动,国际化是旅游产业的一大特点。旅游业的法规体制、经营体制、服务规范、产品类型既要适合县情,又要逐步与国际标准和惯例靠拢和接轨。

第二节  发展重点

1.结合自身条件,合理规划布局  理县旅游区结构布局:以藏羌文化走廊贯穿全县各景区,按“羌情、闲情、温情、枫情”四情进行区域打造各有特色的休闲度假、疗养避暑的旅游目的地。

2.科学规划,构建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完善精品旅游村寨建设,紧密结合各村寨的不同特点,合理利用村寨自然条件、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坚持村寨人与自然相和谐,充分体现村寨的文化内涵,反应村寨的地域特色,推出具有宣明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3.抓住契机,建设旅游交通体系  公路是游客进入我县旅游的唯一交通工具,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第一,要抓住汶川“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千载难逢的机遇,牢牢把住都汶高速公路建设,汶马路改造的有利时机,统筹规划、设置国道和县(乡)公路沿线旅游交通标志导示系统,方便游客出行、游览。其次,要加快县内公路网络与旅游景区的交通连接,形成旅游线路上景区与景区之间“半小时”旅游交通网络。

4.优化资源,开发旅游产业  理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期间,要合理规划景区布局,深度开发利用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业整体质量。要坚持 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努力构建融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参与体验型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发展新模式。

第三节  发展战略构想

根据优势发展与精品战略,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神奇的羌寨古堡”形象,增强市场吸引力。同时狠抓这一世界级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加工和包装工作,以全新的面貌推向市场,并带动周围景区、景点、有关城镇及古羌民族文化旅游区板块发展起来;充分利用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巨大旅游市场,扎实做好周末休闲度假这篇文章,将古尔沟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板块(包括毕棚沟、梭罗沟凉台沟景区)建成国家级(或省级)度假旅游地;积极开发观光系列产品和各种配套项目,实现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雪,四季皆可沐浴温泉,同时配合藏羌民俗风情展示,使旅游业加快壮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四节  旅游产品(项目)开发

旅游产品是实现旅游供给的物质基础,旅游开发就是向旅游市场提供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理县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属于资源依托型,凭借旅游吸引物,根据旅游市场(客源地)需求特点,按照旅游产品的组成要素,为旅游者提供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一、总则

1、旅游产品开发必须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以旅游景观资源为依托,分时段开发出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

2、旅游产品开发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要各方面一齐抓,才能开发出功能完善、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3、坚持以开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为指导思想,努力避免同类型、低层次旅游项目产品的重复开发建设;

4、在加强对旅游产品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产品的科学水平与文化内涵,并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游客得到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二、开发重点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利用全县最具有特并且区位条件较好的旅游资源,开发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十二五”期间主要开发杂谷脑河沿线的藏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山地运动体验型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三、旅游项目产品规划

根据客源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态势和理县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质,将理县主要旅游产品三大类为:自然生态与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专项旅游。共11个亚类,其旅游产品及依托资源、开发时序规划见下表。

 

旅游产品项目

主要景区、景点依托资源及开发时序

大类

 

20112015年)

自然生态与

文化观光旅游

山水观光旅游

米亚罗红叶、毕棚沟奇山异水、鹧鸪山林海雪景、蒲溪海子

自然生态观光旅游

毕棚沟、凉台沟自然生态观光、、孟屯河谷、丹格尔梁子自然生态观光、日脚沟自然生态观光

藏羌、民族风情游

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木卡羌族、古尔沟丘地藏寨、夹壁嘉绒土司官寨、八角碉嘉绒藏寨

历史、文化观光游

薛城筹边楼、危关古碉、杂谷脑河沿岸古栈道、佳山石棺葬、朴头山摩岩石刻、古城遗址、红军长征遗迹

宗教文化观光旅游

宝殿寺、下孟弥勒寺、上孟桑登寺、夹壁三丹寺

休闲度假游

康复疗养度假

木成沟温泉欢乐谷、甲司口温泉

休闲避暑度假

毕棚沟、米亚罗、孟屯河谷

产业观光旅游

珊瑚沟养獐场、杂谷脑河沿岸花果园、蔬菜种植基地、湖南-理县产业园区

文化寻踪游

羌藏民族文化、红军长征纪念地、西蜀文化、藏传佛教文化

科考与科普旅游

森林与高山草甸、第四纪冰川与高山湖泊、毕棚沟大熊猫生态圈

探险旅游

毕棚沟、凉台沟登山探险、毕棚沟—四姑娘山徒步游、梭罗河探险漂流、大沟登山探险

第七章 其他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

第一节  水电开发项目

20112015年,规划水电新建项目,9,装机22.02万千瓦。

(1)木尼电站(6万千瓦)、预计总投资6亿元;

(2)十八拐电站(0.8万千瓦)、预计总投资0.8亿元;

(3)蒲溪一、二级电站(1.12万千瓦)、预计总投资1.12亿元;

(4)芦杆桥电站(4万千瓦)、预计总投资0.4亿元;

(5)大沟口电站(2.5万千瓦)、预计总投资0.8亿元;

(6)三岔沟电站(2.9万千瓦)、预计总投资2.9亿元;

(7)九架棚二级电站(1.6万千瓦)、预计总投资1.6亿元;

(8)梭罗沟二级电站(2.1万千瓦)、预计总投资2.1亿元;

(9)梭罗沟一级电站(1万千瓦),预计总投资1.0亿元。

“十二五”期间规划水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有利影响:电站形成的水库对调节改善干旱河谷的小气候、促进水源涵养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形成的新景观对理县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2、不利影响:形成的脱水段对脱水段区老百姓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取水造成一定影响;脱水段鱼、水生物将丧失部分生存环境,但不影响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3、建设期对植被的影响,将在工程完工后短期内得到恢复。

第二节  岷江上游森林恢复

理县地处岷江流域上游,植被类型多样,岷江冷杉林、紫果云杉林、油松林、辽东栎林等植被交替分布,有许多生态特性完好的植被小区,动物资源丰富,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带。汶川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是灾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地区。

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筛选植被快速恢复重建适宜乡土物种,构建植被恢复重建模式,沿海拔梯度建立河谷灌丛、中山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以及高寒草甸植被实施恢复重建;震后关键交通道路沿线,风景名胜区、堰塞湖、主要河流河堤护坡地段等关键核心地段重点优先恢复,其它地区以自然恢复为主。此工程将促进岷江上游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恢复。同时结合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合理规划,科学经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八章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全县环境战略研究、环境容量研究和污染源普查等重大基础性研究成果,立足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环境形势分析、环境目标、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杂谷脑流域、孟屯河区域污染防治、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实施保障、投入机制,从生态文明、全面达小康、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方面探讨全县环境保护定位与解决主要环境问题的途径。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发展环经济,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强污水处理和污染治理,从源头控制水污染,进一步完善乡镇供水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染治理全面达标,城市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全面控制,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环境污染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建设目标基本完成。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保护发展并重。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科学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执法程序,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不欠新帐,多还旧帐。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加大老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第三节  主要措施

一、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在各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制。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定期检查、定期向人大汇报和社会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或重大污染事故的,要依法追究责任。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确保计划的实施。

二、完善环境法规体系,依法保护环境。

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中,结合实际,补充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三、依托环保项目,切实改善环境。

根据《阿坝州生态保护条例》,要确定我县的可开发区域和限制性开发区域。开发区域:上孟、下孟、县城、朴头、古尔沟等乡镇辖区为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县城以下桃坪、通化、木卡、薛城、甘堡、蒲溪以及朴头乡的毕棚沟、梭罗沟和米亚罗红叶风景区为限制开发区。

1)推进哈尔木沟等小流域的生态综合恢复工程,通化西山局部生态恢复工程、县城过境公路生态保护等工程建设。

2)通过开展生态细胞创建工程,创建一批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生态家园,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农村环保设施,科学合理解决农村污染物“出口”问题。

3)通过开展土壤治理、地膜回收加工厂等工程,彻底改变农作物使用农药、化肥,地膜污染等现状,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农业。

4)切实加强全县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医疗垃圾处置、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第三产业油洇污染治理等,切实改善城乡环境。

5)加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县城、下孟工业园区、毕棚沟保护区建设环境监测监管站。

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逐步健全机构,独立行使法律赋予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责,依法实施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要建设一支业务高素质、执法高水平的强有力的环保专业队伍,建立健全环保监察、监测体系。强化环保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建议每年进行2-3次与外地环保先进经验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增强我县环保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的意识。

要加大环保宣传投入,配置专业环保宣传设备设施,构建环保宣传基地,进一步强化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充分结合集中宣传和深入基层宣传的形式,使得环保法律法规群众知晓率迅速提升,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去。

附件下载:

审核: 责编:
分享到:
0